戈蒙网

 找回密码
 请用中文名注册
查看: 418|回复: 1

[道德传承] 戈蒙,自然之道的概念 ——关于《道德经》的新注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1-9 09:33: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戈蒙网欢迎您注册。欢迎您加入戈蒙文学大家庭。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请用中文名注册

x
   55295882878391828.jpg

  自然之道——《道德经》之新注


  【首先说说《道德经》的作者:老子。


  (网摘)老子,生于公元前600年—前470年间或之后,姓李名耳,字伯阳。传说老子出生时就长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所以被后人称为老子。


  【按照上述资料,《道德经》的作者生于何年何月也不确切,他的真正名字能确切吗?那么,传说中的一些事情就更难保不是子虚乌有了。当然,这仅仅是笔者个人认为。】


  (网摘)老子,中国春秋时代思想家,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既然作者出生的时间也不确定,那么上述所说的只是编撰者个人的认为而已。古著的编撰往往因人而异,至于涵义,还需要我们对作品进行详细的深入探究。自古以来,特别是明、清以来,官方的史记类文学都是为其统治阶层服务的,就难免会为了趋向利于自己的统治阶层而篡改事实的可能,而所谓的注释就更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如清朝的康乾时期大兴文字狱,凡是说实话影响其统治的都被抄家灭族。可想而知,古往今来所有文著不为统治阶层说话是不可能出版的(如今更是)。所以,笔者自小就不喜欢读官方史记类的正史书籍而酷爱民间传说的野史类文学。以此类推,笔者认为民间史说永远比官方文评更接地气更真实。就地举个例子,如上述的老子,李姓统治集团要借《道德经》的影响力收拢人心,所以他们就封《道德经》作者为太上老君,认做是李姓的太上祖。是为了让百姓相信,天地鸿蒙,开创天元之道的就是我们李家祖宗,因此我们李家是天下正统。


  我们知道,唐朝是中国最开明最鼎盛的皇朝。唐朝的文化文明至今仍为世界所公认。唐诗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影响经久不衰。但一旦涉及朝廷统治,其官方文献还是偏向于为统治阶层说话。他们为什么不把屈原封为太上老君呢?因为屈原不姓李。这就是我们总觉得读李白的诗不如读杜甫的诗更接地气更现实的原因。


  (网摘)在道教中,老子是三清尊神之一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被尊为道祖。


  【民间传说中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道德真君为三清正神,即是并存于天、地、人之间的三股清气、正气所化成。天涵、地纳、人畏。天为大,混元之气涵括宇宙万物;地纳,山原川泊为形态,森林木草为之皮毛。地球很小,所以必须接纳、融通万物为根本;人更微,存于天地间,一阵罡风也会被吹的无影无形。所以我们必须对自然心存敬畏,尊重宇宙万物。道家宣扬天地人为混元一体。天穹(天堂)、地藏(地狱)、人间(凡尘)相互之间息息共存。(这点笔者却不以为然。试想,人类即使灭亡了,地球是不是依旧在转,宇宙依旧在运行?)其实,现代科学研究也证明天地人共存的观点是错误的。人类即使灭亡,地球也是会存在的;地球灭亡了宇宙也一样存在的。地球湮灭,就跟一颗流星陨落那么普通,那么简单。宇宙里每天都有无数的流星陨落,就跟地球上每天都有无数生命停止那么普遍。所以,我们因此要敬畏、遵循自然。】


  《道德经》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也①,非恒道也②。名可名也③,非恒名也。无名④,万物之始也;有名⑤,万物之母也⑥。故恒无欲也⑦,以观其眇⑧;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⑨。两者同出,异名同谓⑩。玄之又玄⑾,众眇之门⑿。

 

(网摘)注释与戈蒙注释:

  ①第一个“道”是名词,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引申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等。第二个“道”是动词。指解说、表述的意思,犹言“说得出”。【戈蒙注:第一个“道”:名词:指的是自然之道,即宇宙运行的规则;可释为我们常说的“天理”“道理”“公道”等。第二个“道”是动词。1、说,表述;2、议论,3、遵循、顺着探究;4、实践、验证。】

  ②恒:一般的,普通的。【戈蒙注:恒:1、永久、永远;2、恒久不变。】

  ③第一个“名”是名词,指“道”的形态。第二个“名”是动词,说明的意思。【戈蒙注:第一个“名”:指道的形态、性质的定义,概念等;那么第二个“名”就是:1、命名;2、名字,3、名称;】

  ④无名:指无形。【戈蒙注:宇宙万物之中一些“还未有被命名的事物。”】

  ⑤有名:指有形。【戈蒙注:宇宙万物之中那些“已被命名的事物。”】

  ⑥母:母体,根源。【戈蒙注:母:1、事物的根本;2、道理的基础。】

  ⑦恒:经常。【戈蒙注:1、永久存在;2、经常出现;3已有的。】

  ⑧眇(miao):通妙,微妙的意思。【戈蒙注:1、从细微处窥看;2、从小到大;3、从微观到宏观等等。】

  ⑨徼(jiao):边际、边界。引申端倪的意思。【戈蒙注:1、所在范围的论证;2、一定程度上人们经历过的见证或验证。】

  ⑩谓:称谓。此为“指称”。【戈蒙注:1、流传的说法;2、民间谚语之类。】

  ⑾玄:深黑色,玄妙深远的含义。【戈蒙注:1、诡秘;2、深不可测;3、玄机;4、道理的景深。】

  ⑿门:之门,一切奥妙变化的总门径,此用来比喻宇宙万物的唯一原“道”的门径。【戈蒙注:悟道的伊始;2、通往真理的途径。】


  (网摘)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戈蒙网关于《道德经》涵义的新注:


  【自然万物的自然之“道”,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议论、推广、验证后给予一个定义,也可以亲身探究和实践。但大家一定要明白,很多规则、道理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世间没有永远不变的事物。我们可以给某些事物、法则、概念命名,而这些概念和命名也不可能永久不变。很多没有被命名的事物,是因为它们刚刚形成没有被我们发现,我们还不知其中的道理。对于那些已经被命名的事物,我们可以用来作为研究宇宙万物性质的基础、道理的根据。因此,我们要经常观察那些没有被命名的新事物的发展,以此领悟我们想得到的“道”的精妙之处;同时,还要经常从已有定义的事物里观察、反复对比、学习我们想得到的知识,验证“道”的从“简”到“繁”的理论。通过新旧事物的验证,见证很多不同事物却殊途同归的道理。那么,对于那些表面诡秘异常的事物,所谓高深莫测的道理、玄机,我们都能从细微处,以浅入深地找到窥探宇宙之门。】


 网摘其它延伸阅读:


   王弼《道德经注》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凡有皆始於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时,则长之育之,亭之毒之,为其母也。言道以无形无名,始成万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玄之又玄也。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妙者,微之极也。万物始於微而后成,始於无而后生,故常无欲空虚,可以观其始物之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徼,归终也。凡有之为利,必以无为用;欲之所本,适道而后济。故常有欲,可以观其终物之徼也。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两者,始与母也。同出者,同出於玄也。异名所施,不可同也,在首则谓之始,在终则谓之母。玄者,冥也,默然无有也,始、母之所出也,不可得而名,故不可言。同名曰玄,而言同谓之玄者,取於不可得而谓之然也。谓之然则不可以定乎一玄而已,则是名则失之远矣,故曰玄之又玄也。众妙皆从同而出,故曰众妙之门也。


  苏辙《老子解》


  道可道,非常道。
  莫非道也。而可道者不可常,惟不可道,而後可常耳。今夫仁義禮智,此道之可道者也。然而仁不可以為義,而禮不可以為智,可道之不可常如此。惟不可道,然後在仁為仁,在義為義,在禮為禮,在智為智。彼皆不常,而道常不變,不可道之能常如此。


  名可名,非常名。
  道不可道,而況可得而名之乎?凡名皆其可道者也。名既立,則圓方曲直之不同,不可常矣。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自其無名,形而為天地,天地位而名始立矣。自其有名,播而為萬物,萬物育而名不可勝載矣。故無名者道之體,而有名者道之甩也。聖人體道以為天下用,入於衆有而常無,將以觀其妙也。體其至無而常有,將以觀其徼也。若夫行於其徼而不知其妙,則粗而不神矣。留於其妙而不知其繳,則精而不遍矣。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以形而言有無,則信兩矣。安知無運而為有,有復而為無,未嘗不一哉。其名雖異,其本則一,知本之一也,則玄矣。凡遠而無所至極者,其色又玄,故老子常以玄寄極也。玄之又玄,衆妙之門。言玄則至矣,然猶有玄之心在焉。玄之又玄則盡矣,不可以有加矣,衆妙之所從出也。



  《道德经》第二章[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①;皆知善,斯不善矣②。有无之相生也③,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④,高下之相盈也⑤,音声之相和也⑥,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⑦,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⑧,为而弗志也⑨,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网摘[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注释]

  ①恶已:恶、丑。已,通“矣”。

  ②斯:这。

  ③相:互相。

  ④刑:通“形”,此指比较、对照中显现出来的意思。

  ⑤盈:充实、补充、依存。

  ⑥音声:汉代郑玄为《礼记·乐记》作注时说,合奏出的乐音叫做“音”,单一发出的音响叫做“声”。

  ⑦圣人居无为之事:圣人,古时人所推崇的最高层次的典范人物。居,担当、担任。无为,顺应自然,不加干涉、不必管束,任凭人们去干事。

  ⑧作:兴起、发生、创造。

  ⑨弗志:弗,不。志,指个人的志向、意志、倾向。

 

  [延伸阅读1]王弼《道德经注》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美者,人心之所进乐也。亚心者,人心之所恶疾也。美恶,犹喜怒也。善不善,犹是非也。喜怒同根,是非同门,故不可得徧举也。此六者,皆陈自然不可徧举之明数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自然已足,为则败也。

  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智慧自备,为则伪也。

  功成而弗居。

  因物而用,功自彼成,故不居也。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使功在己,则功不可久也。


  [延伸阅读2] 苏辙《老子解》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之相生,難易之相成,長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傾,聲音之相和,前後之相隨。

  天下以形名言美惡,其所謂美且善者,豈信美且善哉。彼不知有無、難易、長短、高下、聲音、前後之相生相奪,皆非其正也。方且自以為長,而有長於我者臨之,斯則短矣。方且自以為前,而有前於我者先之,斯則後矣。苟從其所美而信之,則失之遠矣。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當事而為,無為之之心;當教而言,無言之之意。夫是以出於長短之度,離於先後之數,非美非惡,非善非不善,而天下何足以知之。


  萬物作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不居。
  萬物為我作,而我無所辭。我生之為之,而未嘗有,未嘗恃。至於成功,亦未嘗以自居也。此則無為不言之報,其為美且善也,豈復有惡與不善繼之哉。

 

  夫惟不居,是以不去。
  聖人居於貧賤而無貧賤之憂,居於富貴而無富貴之累,此所謂不居也。我且不居,彼尚何從去哉,此則居之至也。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请用中文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